邢台游记:前南峪随想 傻人有傻福的同程旅游博客

今年,我参加并主持《邢台县水资源评价》项目的调查和编写工作,有机会到邢台县基层的村镇和河川调查资料,暮春时节,伴着和煦的山风,同邢台县水资办孟主任一起,到前南峪村进行实地考察。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邢台县前南峪生态观光园,这个被誉为“太行山最绿的地方”,如今是生态旅游开发区,并对外开放,在获得生态效益的同时,还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前南峪生态观光旅游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,由生态观光区、化山揽胜区、龙宫景区、川林景区等八大景区组成。内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80多处。景区内山清水秀,气候宜人,是一处集旅游观光、消夏避暑、休闲度假、回归自然、科学考察和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景区。

绿色的生态观光,它是整个前南峪景区的精髓。春天鲜花惹人醉,各种奇花异草,构成了一幅幅优美、和谐的动人画卷。在此可以看到500多公顷板栗树林,异国他乡的奇花异果,保健药用植物园,包括万邦珍果园内有薄皮核桃园、美国的凯特杏、红提葡萄、澳洲的秋红油桃、大杏仁、欧洲榛子以及乌克兰大樱桃等七大园区。百闻不如一见,这里的美让人心跳,浓荫匝地,溪水潺潺,鸟鸣啾啾,远观山染绿,近看木成林,仿佛一幅镶嵌在太行山深处的绿色山居图。

我们的任务是水资源方面的调查,在游山观光的同时,十分注意与水资源有关的景观和问题。

一个生态系统,都是复杂的生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(包括水、大气、土、岩石等)相互依存、相互制约、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,水是其中最活跃、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。在润泽万物的同时,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、动力特性,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演进和变化。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,依水而存,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。在治水中前南峪人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,把持续生存和发展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任务。对前南峪第一印象是水土保持搞的好,植被和绿化为前南峪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,也获得了生态效益的回报。这满山遍野的绿曾是前南峪人最大的骄傲,这里有32座山头、10条大沟、72条支沟共500多公顷山场,如今都已披上了绿装,山上共有果树13万棵,全村的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0.7%和94.6%。过去,前南峪很穷,生态环境恶劣,"山坡和尚头,土地随水流"、"有雨顺坡流,无雨渴死牛"。1963年的一场洪水,把他们赖以生存的30公顷保命田冲得精光,不多的果树也随水漂走,全村发生246处泥石流。大自然毫不客气地为他们上了惨痛的一课。当1996年的洪水再次袭来、很多山村重蹈1963年的覆辙时,前南峪不仅一棵树未冲,一分田未毁,而且由于蓄水好,果品产量增长了10%。

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,处理好生产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,合理地趋利避害,正确对待洪水、干旱等自然灾害,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,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,减少人对水的侵害。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,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的状态。第二个特点是雨水利用效率高。前南峪充分利用雨水资源,形成了集水农业工程体系,提出了多渠道、多方位雨水利用模式的方法,形成一套山区雨水农业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,做到小雨不下山,中雨不出川,大雨不成灾。他们紧密结合当地多旱雨水集中的特点,形成一套山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体系及管理运行模式,为集水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和实践范例;在利用集雨技术的同时,综合利用各种农业高效用水技术,如滴灌、微灌技术、无土栽培技术、沼气增温技术等,通过把先进的集雨技术与农艺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成一体,产生新的节水农业模式。

用常青小柏树栽植而成的“再造秀美山川”六个大字,体现着前南峪人艰苦奋斗、勇攀高峰的决心。站在泽后亭前,放眼望去,工程浩大的层层梯田使你对前南峪人肃然起敬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遵循自然规律塑造山河,是前南峪人创造奇迹并获得成功的基础。同时看到了二次创业的高标准起步,从1964年开始,他们共投工200万人次,动用土石700多万立方米。在这场改善环境、重建家园的伟大实践中,前南峪人实现了与生态经济的第一次"亲密接触"。

晚霞将至,一天的旅程结束了,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前南峪。在返回的途中,我在深深地思索:前南峪在治水治山实践中,坚持人与自然和谐,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与协调,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,处理好生态生活取用水和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,从这些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,对我们进行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有什么启示呢?